28日,数学界的“双奖喜讯”刷爆了学术圈——90后中国女数学家王虹,刚摘得有“菲尔兹奖风向标”之称的塞勒姆奖,而就在前一天(27日),她还在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捧回了数学金奖。短短两天拿下两个分量级奖项,这位从桂林走出来的姑娘,再次让全球数学界把目光投向中国青年学者。
两项大奖的“含金量”:一个是“菲尔兹预备役”,一个是“华人数学最高荣誉”塞勒姆奖有多厉害?行内人都知道,自1968年设立以来,56位获奖者里出了10位菲尔兹奖得主——相当于每5个塞勒姆奖得主,就有1个能拿到数学界的“诺贝尔奖”。王虹这次获奖的理由,是“解决了调和分析与几何测度论里的核心开放问题”,而她今年刚在《数学年刊》《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》等“数学四大期刊”发了两篇论文,主攻的“挂谷猜想”“傅里叶限制猜想”都是困扰学界几十年的难题。
另一边的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数学金奖,由丘成桐发起,每三年评一次,只颁给45岁以下的华人学者——王虹和另外两位北大校友一起获奖,算是给“青年数学力量”打了个样。更让人瞩目的是,她刚在9月成为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(IHES)第14位数学终身教授——这个研究所可是“菲尔兹奖摇篮”,13位前任数学终身教授里8个拿过菲尔兹奖,占比超60%。
从桂林到全球顶尖研究所:她的数学路,每一步都“踩实了”王虹是广西桂林人,2011年从北大数学本科毕业,接着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读硕士,再到MIT跟着菲尔兹奖得主拉里·古斯读博——2019年博士毕业时,她的论文就已经引发学界关注。之后她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,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,再到纽约大学科朗研究所副教授,今年又同时拿到IHES终身教授和纽约大学的联合职位——30多岁的她,已经站在了数学研究的“世界顶峰”。
能让“韦神”当学生,她的实力早被学界“盖章”今年6月王虹回北大开讲座,有个细节火了:平时总在数院办公室写公式的韦东奕,特意提前半小时到教室,坐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,笔杆儿戳在笔记本上不停划——连“韦神”都当起了认真的学生,课后还凑上去和她讨论问题。这场景被拍下来传到网上,网友调侃:“原来高手之间的‘切磋’,是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互换。”
其实早在去年,就有学者预测王虹“可能成为最有机会拿菲尔兹奖的青年女数学家”——毕竟她研究的方向,刚好是当前数学界最前沿的交叉领域,而她的论文总能“啃下”别人啃不动的硬骨头。
从“桂林姑娘”到“世界数学舞台主角”:奋斗才是最牛的“通行证”王虹的朋友圈里,最近更新的一条是“巴黎的风里,还有北大图书馆的桂香”。从桂林高中的数学竞赛苗子,到北大课堂的“问题少女”,再到全球顶尖研究所的终身教授,她的每一步都没绕路——就像她常说的:“数学里没有‘捷径’,每一个定理的证明,都要写满十几本草稿纸。”
现在的她,一边在巴黎IHES做研究,一边还要兼顾纽约大学的课程,但她总说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,累点也值”。而这次连拿两项大奖,对她来说更像“加油站”:“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,比之前的更难,但也更有意思。”
有人说,王虹的故事,是“中国青年学者走向世界”的缩影——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十年如一日的“啃硬骨头”;不是靠炒作,而是靠论文和实力说话。就像她在获奖感言里说的:“数学从不说谎,你付出的每一分钟,都会变成定理里的每一个符号。”
从桂林到巴黎,从北大教室到IHES的办公室,王虹的脚步没停。而我们盯着她的“奖项清单”时,更该看见的是:一个女孩,用十几年的坚持,把“数学梦”写成了“世界章”。这大概就是最动人的“奋斗故事”——不用喊口号,只看脚印有多深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