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刷第十五届全运会的比赛,不少观众都在弹幕里刷“眼睛要跟不上了”——赛场上那些扎着高马尾、戴着运动发带的身影,明明看着还带着点校园里的“奶气”,一上场却像按了“加速键”,动作利落得连解说员都忍不住提高音调:“这股子拼劲,太有冲劲了!”
13岁的游泳选手于子迪是第一个“炸”出圈的。男子100米蝶泳决赛那天,他穿着蓝色泳衣站在出发台边,个子比旁边的选手矮了小半头,却在枪响瞬间像条小鲨鱼似的扎进水里。划水、打腿、转身,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像刻进了肌肉记忆,最后触壁时的成绩不仅拿了金牌,还把亚洲青少年纪录提高了0.3秒。赛后他抱着奖杯笑,露出小虎牙:“教练说我训练时像‘小马达’,其实我就是想追上偶像孙杨的背影——他说过,‘游起来的时候,风都是跟着你的’。”
另一边的体操馆里,15岁的柯沁沁更“绝”。女子个人全能决赛中,她在平衡木上完成后空翻接转体360度时,全场观众都攥紧了拳头,而她落地时稳得像钉在地上,连平衡木都没晃一下。最终她包揽了全能、平衡木、自由操三项金牌,下台时还对着镜头比了个“耶”,网友调侃:“这哪是‘小孩姐’,明明是‘体操馆的小霸王’。”
其实不止他们,这届全运会上的“10后”选手早就悄悄“霸屏”了:田径场14岁的跨栏选手,步幅已经快追上成年组;乒乓球台12岁的小姑娘,反手弧圈球打得对手直擦汗;甚至射箭场上,13岁的男孩能在50米外射中10环,放下弓时还不忘帮旁边的叔叔捡箭。有人在评论区说“现在的小孩太卷了”,但更多人留言:“看他们比赛,想起自己小时候抱着篮球跑遍小区的样子——原来热爱从来都不是‘长大了才有的事’,而是从一开始就刻在骨子里的热乎气。”
作为曾经跑过体育线的老记者,我盯着屏幕里这些孩子的脸,突然想起十年前采访全运会时,那些对着镜头说“想拿金牌”的少年;现在轮到“10后”站在这里,他们说的却是“我想游得更快”“我想把动作做得更完美”。没有那么多“功利”,只有眼睛里亮晶晶的“喜欢”——就像柯沁沁说的“每次站在平衡木上,我都觉得自己在跳一支只有风懂的舞”,于子迪也说“水裹着我的时候,我觉得自己在飞”。
十五运会的赛场从来不是“成年人的战场”,这些“小孩哥小孩姐”用实力告诉我们:所谓“惊艳”,不过是把热爱熬成了每天清晨的训练量,把喜欢变成了赛场上的每一次冲刺。而我们这些看客,除了在弹幕里刷“加油”,更该记住——体育最动人的模样,从来都是少年人眼里的光,和他们拼尽全力的样子。
毕竟,当“10后”开始接棒,我们看到的不是“内卷”,是热爱的“薪火相传”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