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翻着天气预报,忽然看见台风“凤凰”的路径图——曲线箭头正往西北扎,底下标着“已进入24小时台风警戒线”。评论区里不少网友懵:“都立冬了,咋还来台风?”要我说,这“秋台风”的脾气,可从来不会按节气“打卡”。
11月10日上午,今年第26号台风“凤凰”刚从菲律宾穿过,带着松散却庞大的云系钻进南海中东部。虽说登陆菲律宾时弱了点,但南海28-30℃的海水像块“能量蛋糕”,一口下去,它又慢慢“鼓”了起来。中央气象台说,接下来它会以每小时10-15公里的速度往西北走,12日下午到晚上要在台湾岛西南部“二次登陆”——这一登,就把风雨直接“甩”到了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的怀里。
接下来几天,东南沿海的雨要“发狠”。台湾、福建、浙江局地可能下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,雨点儿砸在伞上能发出“咚咚”声;海上更热闹,南海北部、台湾海峡要掀起“狂涛”,福建、广东的近岸浪能拍碎岸边的防护栏——国家海洋预报台今天下午接着发海浪橙色警报,风暴潮也跟着凑了个蓝色警报,海况比夏天的“台风天”还恶劣。
各地已经把“防御弦”绷起来了。福建防汛办下午4点启动Ⅲ级应急响应,要求“盯着台风走势调整措施”;浙江晚一小时拉响海上防台风响应,温州、台州的渔船早早就锚在了港里,涉海景区的大门也关得严严实实——毕竟去年秋台风“梅花”的教训还在,谁都不敢掉以轻心。
最让大家疑惑的“立冬为啥有台风”,其实是个“老问题”。从气象数据看,11月本就是台风“活跃尾期”,常年平均有2.2个台风生成,只是登陆我国的少。但秋台风(9-11月生成)最是“狠角色”:夏天晒了仨月的海水,热量全攒在表层,台风一沾就“吃饱”;再加上秋末的冷空气“掺一脚”,气压梯度一拉大,台风中心的风速瞬间“飙升”,雨也跟着“加码”——就像重庆火锅里加了卤油,越煮越辣,越辣越有劲儿。中国天气网的信欣说,“凤凰”大概率是今年登陆我国的最后一个台风,但就算是“收尾”,破坏力也不容小觑。
想起前几天刷到福建网友的朋友圈:“刚把夏天的雨靴收起来,又得翻出来了。”其实应对秋台风,就那几个“笨办法”:阳台的花盆赶紧收,别让风刮下去砸到人;家里备点泡面、矿泉水,万一停电能顶一阵;海边的朋友千万别好奇去看浪——那浪能把人卷进海里,比冬天的冷水还“疼”。
说到底,台风从不是“吓唬人”的符号,而是“提醒”:不管季节怎么变,安全这根弦,得比台风的风还绷得紧。接下来三天,东南沿海的朋友多刷几遍预警信息,别嫌麻烦——风里雨里,能平平安安在家吃口热饭,比啥都强。
最后想说,就算“凤凰”是“收尾台风”,咱们也得把“收尾防御”做扎实。毕竟,对抗自然的底气,从来都是“准备在前”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