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杯奶泡上撒着褐色粉末、杯沿趴着焦黄大麦虫的咖啡,最近在网上“火出了圈”——这不是什么猎奇博主的“黑暗实验”,是北京一家爬虫博物馆推出的“主题咖啡”。11月11日,博物馆工作人员回应记者,这款引发热议的“蟑螂咖啡”其实6月底就上线了,45元一杯的定价、“昆虫+咖啡”的组合,最近突然因为网友晒图成了“网红”。
作为一家主打“爬虫”的博物馆,工作人员说,做昆虫咖啡是“主题延伸”:“我们想做和场馆特色匹配的产品,让游客除了看爬虫,还能通过‘喝’的方式,更贴近自然。”目前推出的系列里,除了“蟑螂咖啡”,还有纯大麦虫咖啡、加猪笼草消化液的特调,以及万圣节限定的蚂蚁饮品(已停售)。所有昆虫原料都来自中药房——“能进中药房的,安全肯定没问题。”
口感上,这款“网红蟑螂咖啡”倒没想象中“恐怖”:试过的消费者说,大麦虫咖啡是浓醇的焦香,像炒过的燕麦;蟑螂咖啡多了一丝微酸,有点像深烘豆加了点青柠皮的清苦;蚂蚁咖啡更酸,像加了浓缩柠檬汁;猪笼草特调最“普通”,几乎就是果味饮料的口感。
但“昆虫”二字还是拦住了不少人。工作人员坦言,现在一天也就卖十几杯,主要是20-30岁的年轻人来“打卡”:“有个姑娘连点了三杯,说‘想试试不同昆虫的味道’;但带孩子的家长大多摇头,说‘就算知道安全,也不想让孩子喝这个’。”
其实国内“昆虫+咖啡”的尝试早有先例:今年3月云南普洱有店卖蚂蚱拿铁、竹虫美式,68-88元一杯,当地人选这个当“特色”——毕竟蚂蚱竹虫本来就是夜市里的下酒菜;杭州有家咖啡馆之前做过“蛇咖”,把小蛇干挂在杯顶,结果刚上线一天就因“吓哭小朋友”紧急下架。
“我们不是为了赚眼球。”博物馆工作人员说,爬虫博物馆的核心是“自然教育”:“比如蟑螂,大家印象里是‘害虫’,但可食用蟑螂是人工养殖的,还能入药。我们想通过咖啡这种日常的东西,让大家知道——昆虫不是‘可怕的存在’,是自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。”
至于能不能让更多人接受?工作人员笑了:“就像折耳根,有人第一次吃觉得腥,吃多了反而上瘾。昆虫咖啡的‘心理门槛’,得慢慢磨。毕竟‘新鲜事儿’变成‘习惯事儿’,总得有个过程。”
这款“蟑螂咖啡”还在卖着,每天十几杯的销量里,藏着年轻人的好奇,也藏着博物馆的“小心思”——用一杯咖啡,连接人类和自然的另一种可能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