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日本的两个动作,在国际舆论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——一边是自“武器出口松绑”以来首次对外输出杀伤性武器,一边悄悄启动了修改“无核三原则”的讨论。11月2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,凤凰卫视的提问,把这两个敏感话题直接摆到了台前。
根据报道,日本这次出口的是“爱国者”防空导弹,目的地是美国。看似普通的军售背后,藏着关键信号:这是2014年日本将“武器出口三原则”改为“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”后,第一次对外出售杀伤性武器。更让人警惕的是,日本自民党近期正在推动修订三份核心安保文件,其中明确提到要“调整无核三原则”——也就是突破“不制造、不拥有、不运进核武器”的战后承诺,同时还要继续扩大国防开支。
面对这些动向,发言人毛宁的回应没有绕弯子。她先翻开“历史账本”:二战后《开罗宣言》《波茨坦公告》等国际法律文件,白纸黑字规定日本作为战败国必须“完全解除武装”,不能保留任何能重新武装的产业。但这些年日本的操作,早把这些限制抛到了脑后——防卫预算连续13年上涨,2025年更是要突破7万亿日元;2015年通过新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,现在又把武器出口的“口子”越开越大,甚至动起了“无核三原则”的念头。“这些行为不是‘防卫升级’,是在一步步突破‘专守防卫’的底线,加紧重新武装。”毛宁的话,戳破了日本的“和平伪装”。
这事传开后,网上的讨论也挺分化。有人替日本辩解,说这是“应对地区安全形势”;但更多网友的疑问更直接:“当年军国主义给亚洲带来的灾难才过去几十年,现在一边喊‘和平’一边扩军,到底想干嘛?”尤其是“无核三原则”,那是日本战后和平理念的“压舱石”,要是改了,岂不是给核扩散开了“绿灯”?
毛宁最后的反问,其实是给日本提了个醒:“人们不禁要问,日本究竟意欲何为?如果想重走军国主义老路,背弃和平承诺,中国人民不会答应,国际社会不会允许,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。”
说到底,和平从不是“喊出来”的,是用行动“守出来”的。日本要是把“和平宪法”当摆设,把战后国际秩序当空气,到头来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——毕竟,历史的教训,从来都不是用来遗忘的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