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《》的记者抱着“谁在买中国商品”的疑问,钻进了义乌的贸易中心。原本想找“关税冲击下的困境”,结果却撞见了一群忙着“转场”的商贩——他们把美国客户的“空位”,换成了欧洲、东南亚、非洲的新订单;把曾经盯着美国市场的目光,转向了更辽阔的全球货架。
在义乌做了八年派对用品的龚浩,今年把办公室墙上的“美国客户清单”扯下来,换成了欧洲和东南亚的新名片。他捏着一把塑料夏威夷花环说:“以前美国订单占三分之一,现在?欧洲人爱买兔耳朵,东南亚客户要派对彩带,量比以前还稳。”失去美国客户的“损失”,早被新市场的订单填得满满当当——这是义乌商贩最实在的“抗风险密码”。
做挤压玩具的菲奥娜·周更“清醒”。今年7、8月就把美国客户的全年订单交了,还主动让了5%的利帮他们扛关税。但转头,她把那些曾经在美国超市卖爆的橡胶鸡、鸭,塞进了发往东南亚和南非的集装箱。“以前盯着美国一个市场,现在才发现,东南亚的年轻人爱解压玩具,南非小超市也抢着要。”她翻开订单本,“目的地”一栏写满了以前没注意过的国家。
26岁的坦桑尼亚姑娘罗达·恩盖伦比,是义乌贸易中心里最忙的“连接者”。三年前她跟着中间商来中国找家电,现在自己当老板,不仅给坦桑尼亚的店铺供货,还帮肯尼亚、乌干达的客户代采首饰和服装。她举着手机拍TikTok,镜头里是义乌商家的货架:“我发一条‘义乌新到的不锈钢餐具’,评论区全是非洲客户的‘求链接’——中国的东西便宜一半,质量还不差,谁不爱?”
义乌的热闹,早不是“依赖美国”的故事了。海关总署的数据摆得明白:9月中国出口3286亿美元,创6个月来最快增速。对美出口降了点,但对欧洲、东盟、非洲的出口全涨了。龙洲经讯的分析师说,“中国出口的竞争力,早从‘单靠美国’变成了‘全球撒网’。”
龚浩搓着手里的花环笑:“以前觉得美国客户‘金贵’,现在才懂——全球客户都一样,东西好、价格实在,他们就来找你。”菲奥娜·周的仓库里,刚到了一批发往印度尼西亚的橡胶玩具;罗达·恩盖伦比的TikTok,刚更新了“义乌的太阳能灯”,评论区里全是非洲客户催发货的消息。
美记者蹲了三天,最后在报道里写:“我原以为会看到‘困境’,却看到了‘新机会’——当美国把大门关小一点,中国转身打开了更多窗。”其实义乌的故事从来简单:不是跟谁较劲,是把好东西卖给全世界;不是依赖谁,是靠自己硬核制造能力抢市场。
当记者带着答案离开时,义乌的集装箱还在装货,商贩们还在谈单,罗达·恩盖伦比还在拍TikTok——中国硬核制造的“全球朋友圈”,从来没停过扩容。毕竟,好的生意从来不是“绑定谁”,而是“谁需要,就走到谁身边”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