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晚,《一路前行》新一期节目把镜头对准了青海玉树的草原——胡歌、陈龙这对“老搭档”没穿戏服,而是裹着防风外套,跟着牧民东尕云塔学起了“晒牛粪”。
“你们看,这牛粪比城里的煤球还干净。”东尕云塔蹲在地上,用手捧起一团深褐色的牛粪,指腹蹭了蹭表面,“我们的牦牛吃的是草原上的虫草和圆柏叶,晒干了能烧一整个冬天的火。”胡歌凑上去闻了闻,笑着点头:“确实没味儿,跟晒干的草渣似的。”陈龙早撸起了袖子,把牛粪摊成薄饼铺在草地上:“以前拍《琅琊榜》学骑马,现在学晒牛粪,也算解锁‘草原技能’了。”两人一开始还有点拘谨,后来越铺越顺手,陈龙甚至跟胡歌比谁铺的饼更圆,惹得旁边的牧民笑出了声。
另一边,刘涛跟着东尕云塔的女儿仁青央忠钻进牛棚,试着给牦牛挤牛奶。“要轻轻攥,像揉棉花一样。”仁青央忠握着刘涛的手示范,第一次操作的刘涛没控制好力度,溅了一身奶,她笑着用袖子擦了擦:“原来喝的每一口牦牛奶,都要这么有耐心。”仁青央忠接过奶桶,把刚挤的牛奶倒进锅里:“等下煮奶茶给你们喝,这奶比超市买的香十倍。”
但昂赛乡的“关键词”可不止“牧区生活”——这里藏着中国最珍贵的“生态密码”。当天下午,胡歌陈龙背着望远镜往山里走,东尕云塔指着远处的岩石缝:“上个月我还见过雪豹,它趴在那里晒太阳,看见我们就慢悠悠走了——它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。”昂赛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,也是中国雪豹密度最高的地方,岩羊、藏狐在草原上随处可见,连风里都带着青草和雪水的味道。
“最好的保护不是‘隔离’,是‘共生’。”北京大学的吕植教授在节目里说,昂赛乡能保留这么完整的生态,全靠当地人“众生平等”的理念——牧民不会把雪豹当成“威胁”,反而把它们当成“草原的主人”。为了让这种“共生”延续,当地政府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一起搞了个模式:给牧民发生态补贴,划定“野生动物活动区”,既让牧民能好好生活,也给雪豹留足了藏身处。“这种模式在全球国家公园都算先进。”吕植说这话时,镜头扫过远处的雪山,一只岩羊正站在岩石上张望。
傍晚的时候,胡歌坐在草地上,手里拿着块晒干的牛粪:“以前觉得环保是要做大事,比如种多少树、救多少动物。今天才明白,其实就是像牧民把牛粪晒成燃料,给牦牛留足吃草的地方,给雪豹留足藏身处——每一件小事,都是和自然的‘对话’。”陈龙接过话:“我们不是来‘体验生活’的,是来当‘学生’的,学怎么和土地打交道,学怎么让所有生命共享一片草原。”
节目里没有刻意的煽情,只有晒牛粪时的笑声、挤牛奶时的慌乱,还有牧民说起雪豹时的骄傲。胡歌陈龙的“青海之行”,其实是帮我们把昂赛乡的“共生哲学”录了下来:没有口号,没有标语,就是蹲下来和土地打交道,坐下来听牧民讲老故事,让雪豹、岩羊和人,都能在这片草原上好好活着。
就像东尕云塔说的:“草原是我们的家,也是雪豹的家,我们一起住了几百年,从来没红过脸。”而这,大概就是《一路前行》最想传递的——环保从来不是“做给别人看”,是“过好自己的日子”,是让每一个生命,都能在自然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














